蛋白质中心主任雷鸣研究员浦东图书馆开讲蛋白质科学
    2015年07月22日 09:06:00  来源:    字体大小[]

      抗生素、艾滋病、白血病是人们熟悉的药物及疾病,他们与蛋白质科学有什么关系?蛋白质科学研究对于现代医学有什么关键作用?718日下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兼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雷鸣研究员在浦东图书馆开设科普讲座,引领听众们走进蛋白质的微观世界。 

      作为上海科普大讲坛主题系列活动之一,雷鸣在现场作了题为《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金钥匙----蛋白质科学》的科普报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蛋白质科学。讲座尝试新媒体报名方式,共吸引广大学生和市民等200多人前来聆听,全场座无虚席,掌声连连。  

      雷鸣从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讲起,引领听众进入蛋白质的微观世界。蛋白质是由20种常见氨基酸按照特定序列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具备通讯联系、能源动力、结构支撑、运输传送、免疫进攻、防御屏障等功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正确的空间排布。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疾病影响人类生存的大危机,如流感、黑死病、疟疾等,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针对性地研发药物与治疗方法无疑是抵御疾病最有效的途径。而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活性的紊乱或者丧失,进而诱发疾病的产生。雷鸣以抗生素、艾滋病、白血病、胰岛素为例,生动诠释了蛋白质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他讲到,蛋白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人类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进程,从根本上阐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雷鸣在报告中还追溯了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渊源”。1965年,生化与细胞所的前身之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与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今年也恰逢我国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生化与细胞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正筹划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此外,他还提到,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也即将于7月底迎来国家验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以大型科学仪器和先进技术集成的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设施,是中科院上海大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光源、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新药研制基地、上海科技大学等形成综合性园区,对于国家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生命科学发展意义重大。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高效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的一个研究中心,打造开放、协作、创新、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普大讲坛管理办公室主办,蛋白质中心与浦东图书馆共同承办。 

       

      雷鸣研究员开讲蛋白质科学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雷鸣与听众精彩互动 

打印】【关闭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