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普勒(Kepler)天文卫星通过连续监测天鹅座-天琴座的一个天区获得了其视场内大量恒星前所未有的高连续性、高精度光变曲线,在系外行星搜寻和利用星震学方法研究行星母星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虽然系统的巡天使得覆盖整个赫-罗图的恒星星震研究首次成为可能,然而,开普勒输入星表只提供低精度的恒星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加速度和金属丰度值以及缺乏恒星化学组分和自转速度信息,妨碍了星震学模型的构建。因此,以一致的方法对开普勒视场内数以万计的恒星进行光谱观测成为紧迫的科学需求。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天文大科学装置,LAMOST兼具大口径、大视场和多目标的天文观测能力,是唯一能对美国开普勒卫星105平方度天区的十万多颗目标恒星进行有效光谱观测的天文设备。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与比利时等国际学者合作,利用LAMOST开展了对Kepler卫星天区进行系统的恒星光谱观测项目(LAMOST-Kepler项目)。其目的是利用LAMOST对开普勒视场内的天体进行低色散光谱观测,该项目共获得了8万余颗恒星的10万余条光谱,并利用进行了恒星参数的计算,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LAMOST-Kepler项目产生的数据不仅可以开启开普勒视场数以万计恒星的星震学研究,而且对许多其他天文研究领域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例如系外行星及其母星、恒星活动和耀发、特殊恒星等等。
比利时天文台学家P. De Cat和北京师范大学付建宁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此项科学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天文期刊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上。
左图为开普勒卫星视场内科学目标的分布图。2011-2014年观测的LAMOST-Kepler子天区分别用由粗到细由灰到黑的圆圈表示。
(LAMOST信息员李双提供)